「作三军」和「舍中军」

关于「作三军」和「舍中军」,春秋记录可以分为三段:

「作三军」在《左传 襄十一年》

【春王正月,作三军。】
春,季武子将作三军,告叔孙穆子曰:「请为三军,各征其军。」穆子曰:「政将及子,子必不能。」武子固请之,穆子曰:「然则盟诸?」乃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

正月,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子各毁其乘。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不入者,倍征。孟氏使半为臣,若子若弟。叔孙氏使尽为臣,不然,不舍 

「舍中军」在昭五年:

【春王正月,舍中军。】
春,王正月,舍中军,卑公室也。毁中军于施氏,成诸臧氏。初作中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季氏尽征之,叔孙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焉。及其舍之也,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

此外还有晋国女叔齐的几句评论:

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

W570efb

◆ 概述

作三军,三家各有政策,到舍中军,三家的政策都统一使用季氏的政策,结果是「民食于他。思莫在公」。

◆ 季氏的政策是什么?

「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不入者,倍征」,结果是「尽征之」。既然选项中有「无征」,有「倍征」,自然是驱使人选择「无征」,所以「尽征之」就是尽无征。也就是说前「征」和后「征」征的不是同一件东西。

三家掌管朝政,可以自由调节贡赋,「无征」、「倍征」征的应该是税赋,那么「尽征之」应该征的是「其乘之人」。以叔孙氏、孟氏「臣」部分人的表现来看,季氏应该是「臣」全部。那么「尽征之」应该就是尽臣之的意思。

也就说,季氏的政策即将「其乘之人」尽臣之。

◆ 「其乘之人」是谁?

「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则「其乘之人」至少是有役邑的人,起码也是大夫级别的。季氏要尽臣「其乘之人」,可知,「其乘之人」应该是原来隶属于国君或公室的大夫。

从字来看,乘即车,军队的军字本字就是一圈人围着一辆车,其乘之人指得就是原公室军队各级别的指挥官。春秋军政不分,所以「其乘之人」应该既是掌管各级军队的人,也是向公室贡赋的人。

「毁中军于施氏,成诸臧氏」,则施氏、臧氏均参与此事,他们恐怕也是「其乘之人」。

◆ 「以其役邑入者」,入到哪里?

役邑,役即「其乘之人」掌管的人力,邑即「其乘之人」掌管的土地,按照季氏的政策,「其乘之人」可以免除本来需要向公室的贡赋,但作为交换他们要「入」,也就是要被季氏「臣」,即做季氏的家臣,这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不征贡赋,这些人虽然成为季氏的家臣,但季氏并没有得到直接的利益,只是让公室更衰弱而已。

◆ 三分公室,四分公室分的是什么?

公室包括劳役、军队、土地。军队则由各级别的「其乘之人」掌管,「其乘之人」又有劳役、土地、私兵,并需要向公室贡赋。

三分、四分并非瓜分所有权,否则三分之后就不会再有四分了。所以说白了还是分块掌管的意思,好像晋国有六卿,轮流执政,每次都掌握全部劳役、军队、土地,鲁国只是分成三份分别管理而已。

三家其实要的是「臣」「其乘之人」,三分时,因为三家政策不同,还给公室剩下一部分,四分之后,三家都是尽臣之,即公室除了三家这三个家臣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家臣了,所以才会有三家「贡于公」,这也是季氏最初「各征其军」的设想。

◆ 三家各得多少?

如果将公室分为十二份:

作三军,季氏四;孟氏一,年轻子弟的一半;叔孙氏二,年轻子弟全部;即公室五,三家七

舍中军,季氏六;孟氏三,叔孙氏三;即公室零,三家十二

季氏多占,主要的原因是最初的四已经是季氏的家臣,不可能拿出来再跟孟氏,叔孙氏来分。实际上,二次分配时,分的是之前孟氏,叔孙氏剩下的五,季氏二;孟氏二,叔孙氏一,叔孙氏因为叔孙豹刚死,所以少分,这才有杜泄重提盟誓诅咒。

◆ 为什么要作三军?又舍中军,转了一圈,得了什么好处?

作三军,意味着鲁国以大国地位自居,则向晋、楚贡赋就会增加,虽然钱是公室出,但最后或多或少要落到三家头上,所以叔孙豹开始就说「子必不能」。不能即不堪。所以四分公室之后,就又重回二军。

那么为什么季氏要作三军呢?如果三分二军,进而三分公室不是也可以的吗?难道就为了分起来容易?

二军三分,每家得尽七成公室军队,要补三成私兵。换句话说,季氏尽臣之,则得到七成的公室家臣,还要补三成自己的家臣。这三成家臣所带领的私兵,本来由季氏封邑供养,作三军后,则由公室供养。舍中军,必然要裁撤部分「其乘之人」,季氏就可以趁机裁掉原来公室家臣,更近一步控制军队。

经过这一圈折腾,三家用公室来供养自己的私兵,而将公室的家臣收为自己的家臣,并重用自己的班底。如此公室财源上只剩下公室土地的收入,而这些收入在供养军队后所剩无几,三家虽然要贡赋公室,但不需要自己养兵。其他大夫虽然成了三家的家臣,却不用再贡赋,这恐怕是三家家臣崛起的原因。

可以说是满朝欢喜,倒霉的只有公室。

◆ 为什么孟氏、叔孙氏开始不用季氏的政策?

季孙的想法是国家军队私人化,但叔孙担心私人军队国家化。。。

从军队来看,表面上是,三家贡献私兵给公室,让鲁国能整编成三军,但三军的指挥系统所有人都是三家的家臣,看似国家的军队,其实公室完全指挥不动。孟氏、叔孙氏正是因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只要青壮年,明显为了占点便宜而没有长远的打算,同时他们又怕季氏主政后会改变分成比率,将自己的私兵收为己有,所以才会有盟誓诅咒这样的事情。

之所以,叔孙氏「臣」的多,只是因为当时权力比大孟氏而已。

◆ 总结

季氏「作三军」目标就是削弱公室,公室弱,三家安。

表面上,季氏以国家多难,需要扩充军备为由,将三家的私兵统合到国家的军队,并由三家分管,可谓大公无私。实际上,却是运用管理公室资源之便,对三家以外的大夫们让利,取消他们的贡赋,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家臣。由此,通过重用自己原有的家臣,兼并公室的家臣,最终将国家的军队完全掌握在手中。

但由于孟氏、叔孙氏的反对,没有完全成功。所以季氏又舍中军。最终将公室所有的家臣变成三家的家臣,国家所有的军队完全由三家控制,公室的财力仅能被动的供养军队而已。由此,公室再也无力调动任何能威胁到三家利益的力量。

所有人要靠三家吃饭,自然是「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