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姬的凄美故事

春秋 僖公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提到季姬,加上日期和标点也不过五十字,但串起来却是一个春秋女性争取幸福的凄美故事,原文:

(九年)秋七月乙酉,伯姬卒。

(十四年)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

(十五年秋)季姬归于鄫。

(十六年)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

季姬是僖公幼女,长女伯姬许配给杞国,季姬则是陪嫁的滕妾。没想到,伯姬还未出嫁,就在九年夭折。按春秋时代的习惯,伯姬虽未出嫁就去世,作为滕妾的季姬仍然要前往杞国。滕妾地位很低,没有大姐以夫人身份罩着,悲惨命运可想而知。季姬成年及笄的时候,就是出嫁杞国的日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十四年的六月,季姬终于要以滕妾的身份前往杞国。经过防,遇到了路过的鄫子,两情相悦。季姬让鄫子去鲁国求婚。鄫子借口去鲁国朝见,向僖公提出了婚姻的请求。

取消婚约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但鄫、杞都是夏王朝的后裔,初封时两国就是邻国,都在今河南中部,后来又先后迁到今山东,仍然是邻国。想必,杞国估计到千年的交情肯卖面子,而鲁国自然是乐见其成。十五年秋,季姬终于以夫人身份嫁去鄫国。

但好景不长,仅仅一年,季姬就去世了。季姬以鄫为谥号,史称鄫季姬。

67c5af4dc3b9e744f2825d40d72f3848

故事讲完了,但这个故事依据的是公羊,是不是史实,恐怕还有争议。

首先左传以为,十四年季姬使鄫子来朝,是因为季姬归宁(即回娘家)时,鄫子没有随同到鲁国朝见,僖公大怒扣住季姬不让回去,鄫子迫不得已只好前去朝见。如依左传,则季姬早已出嫁,就不存在公羊所暗示的爱情故事了。不过,左传的说法,和十五年春秋记录季姬出嫁是冲突的,而对于出嫁的条目,左传也没有提供解释。只能认为,季姬归宁被扣的事情,依据不详。

其次,季姬是不是僖公的女儿也有争议。杜注以为季姬是庄公的女儿,杨伯峻则依左传,季姬既然归宁,则应该是僖公的女儿。这引起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古人排行伯仲叔季,季姬称季则应该是最小的女儿。庄公去世,闵公即位时,不过八岁,一般认为僖公是闵公的弟弟,则年纪最多也就8岁。闵公在位仅两年,僖公九年伯姬去世时,僖公还不到二十岁。古人生育早,有长女并不奇怪。但十四年季姬及鄫子遇于防,别管是因为出嫁还是归宁,这时的僖公不过才2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怎么能肯定季姬会是他最小的女儿呢?不是应该称季姬为叔姬更合理吗?这恐怕是杜注以为季姬是庄公的女儿的缘故吧。如果季姬是庄公的女儿,到十四年,庄公已死十六年,则季姬至少也16岁,虽然庄公已死,但季姬的母亲可能还在,此时归宁似乎也通。

季姬是庄公的女儿,基本是基于僖公是闵公的弟弟,而僖公是闵公的弟弟大概是基于嫡长制推断而来。庄公的最初的夫人是孟任,子般是孟任的儿子,子般是嫡子无疑。大概孟任死后,庄公娶哀姜为夫人,但哀姜无出,哀姜的陪嫁叔姜生下闵公,则闵公应是庶子。子般死后,按嫡长制,有嫡子立嫡子,没有嫡子立长子,既然立的是闵公,则闵公应该比僖公年长。但需要注意的是,闵公被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齐国的影响力,哀姜和庆父则起了主导作用,是否依据嫡长制就很难说,依此认为僖公是闵公的弟弟则证据略显不足。

所以也有说法认为僖公是闵公的庶兄。以年龄推算,庄公十多岁即位,在位三十二年,子般死时也是十多岁,可以推算大概出生在庄二十年左右,闵公则出生在庄公二十四年以后。也就是说,子般、闵公都是出生在庄公二十年以后。而庄公最年富力强的时期,是在十年到二十年之间,尤其是十三年和齐国和解,庄公所承受的压力大减,难道十年间一个庶子都没有?由此,僖公是闵公的庶兄的可能性,可想象的空间反而更大。

假设僖公作为庄公的庶长子出生在庄公十年,则即位时二十四岁,季姬出嫁时为三十八岁,这时候他以季为季姬的字,即认为自己不会再会有小孩了,以古人寿命短而论也就说得通了。

综上,得出以下推论:

  • 僖公应该是闵公庶兄,但由于没有背景,才在闵公之后即位
  • 僖公继位时,应该已经成年,二十岁左右
  • 按十五岁及笄,十四年出嫁,则季姬出生在闵公二年
  • 季姬及笄,字季,则从僖公继位后,到十四年季姬及笄就没有再生过小孩,或者起码是没生过女儿
  • 公羊所记的爱情故事可以取信

P.S. 左传和公羊可信度来说,大事左传可信,事关礼仪、婚丧嫁娶、鸡毛蒜皮的时候,公羊则更有独到之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