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骇请氏和以父字为氏

春秋 隐公八年,无骇去世,公子羽父为无骇请氏,鲁隐公征求意见以后,以无骇的祖父公子展的字作为无骇的氏。

春秋时代,诸侯之子称公子,诸侯之孙称公孙,公孙之子则不再称公曾孙。无骇是公子之孙,所以在八年中出现的两次,经传都以官名,称司空无骇,或以名,称无骇。

那么,为什么有公子、公孙,却没有公曾孙呢?那么诸侯的曾孙应该怎么称呼呢?

这是因为,公孙之子距离嫡系血缘已远,应该从嫡系中分离出来,另立一族,这一族的族名就是氏。为了表明这一族的地位,氏很自然的是用世系中身份最高的人来定义,而这个人往往同时也是距离诸侯最近的一代,即公子这一代。所以有了以祖父字做氏的习惯,公孙之子的祖父,就是诸侯的儿子,而字本就是一个人的象征。

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分族就有氏的,比如无骇就是公孙之子,却没有可以用来称呼的氏,直到死后,由别人代请才有的。

以祖父字为氏,又衍生出以父字为氏的说法。比如毛奇龄经问:“礼又有以父之字为氏者,而世又不知也。”然后举叔孙戴伯等例子例证。叔孙戴伯在春秋经中被称为公孙兹,是鲁庄公弟叔牙的儿子,从这些称呼里可以知道,他姓姬,氏叔孙,名兹,谥戴,排行老大。叔孙氏就是后世在鲁国专权的三桓之一,叔孙的叔字是指的叔牙,如此,公孙兹叔孙戴伯就是以父字为氏。

但问题是,公孙兹真以字为氏,为什么要称叔孙氏,而不称叔子?明明是叔牙的儿子,孙又是指什么,难道要表明是桓公的孙子吗?这不是很奇怪吗?春秋经既然称公孙兹,一个人能同时称公孙又称氏吗?这里要先说一下称公子、公孙和称氏的区别。

公子、公孙是以诸侯来标明自己的身份,他们的氏必然用的是大宗的氏,比如公孙兹,称以公孙,则应该是氏鲁,但称以叔孙,则氏叔孙,鲁比叔孙地位明显要高,试问他会傻到非要放弃地位高的氏号,另立一族搞一个地位低的氏号用吗?

其次,公孙之子要分家出去,本质是因为大族内资源有限,几代之后成员众多,则嫡系能够享受的资源和特权就会减少,所以分族其实就是从嫡系中将你赶出去,嫡系所有的特权所有的资源都不在允许你享用,试问有什么人会主动欣慰的希望从大族中出去另立一族?

可以想见,公孙一定要混到儿子一代,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会重新另立一族。由此,称叔孙氏的第一人必然是公孙之子,即桓公的曾孙,叔牙的孙子,公孙兹的儿子。称叔孙也就是叔牙孙子一族的意思。

那么公孙兹为什么又被称为叔孙戴伯呢?戴这个谥号来看,就知道叔孙戴伯是追称。公孙兹的儿子称叔孙氏以后,以鲁桓公为始祖,所以被称三桓之一,但鲁桓公的主祭是嫡系大宗的事情。叔孙氏的主祭始祖则是叔牙,保留叔牙的称呼以彰显身份,叔牙以下就追称叔孙氏,由此公孙兹也就成了叔孙戴伯

族谱

P.S. 毛奇龄另外提的几个例子没有一一确认,但推算来应该都是这类情况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