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君子?

何为君子?

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即有土地可以世袭的贵族,所以君就是贵族;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大夫有的有地有的无地,士则无地只有禄田,所以子至少是拿贵族俸禄为贵族服务的人。

那么君子合起来就是指古代的贵族和服务贵族的一小撮人,这些人要么有世袭的封地,要么吃公家饭,所以不用辛苦劳作就可以衣食无忧,就是君子的特征了。

小人与君子相对,那么何为小人?

小人似乎没有明确的定义,既然是君子的对立面,那么贵族和士的对立面,自然是下层的贫苦民众了,住在边境的鄙人、田中劳作的野人、没有地位的庶民、平头百姓这样的小人物。那么,小人的特征也正好和君子相对,辛勤劳作,终日为三餐奔忙。

今天我们对君子的理解,往往认为是孔子虚构出来的完美人格的统称,小人则是低劣人格的统称,忽略了君子小人其实作为一个阶层曾经真实存在过,由此使我们对古籍中的描述产生了误读或者过度解读,比如:

《论语·里仁》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般解释喻为明白,整句解释为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进一步在引申为看重道义才是君子,看重利益就是小人。结果,谈钱就不是君子了,借给别人的钱,不好意思要。明明是自己的财物,为什么索要反而成了坏人(小人)了呢,这种奇怪的观念都源于此。

实际上,喻也有告喻的意思,整句应该解释为君子要和他谈义,小人要跟他谈利,为什么呢?上面说了君子都是衣食无忧的贵人,小人于君子相对,都是下层贫苦百姓。这就好比你跟马云说,我这个项目可好了,第一年就能挣50w,第二年能翻翻,这谈得利,你觉得马云会感兴趣吗?但如果你说,我这个项目可好了,能多点布局几年内就能改变整个行业格局,这谈的是义,马云是不是可能就感兴趣了呢?同样的,如果你跟一个辛苦拿工资的平头百姓说,投资我的项目几年改变行业格局,他会说什么,我做不了那么大。所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翻版,一种处事方式而已。

《论语·雍也》有“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有人以此认为君子儒是儒的最高境界,但问题是,孔子常用君子说事,干嘛不让子夏做为君子,而为君子儒呢?

《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何为术士,今天术士往往和江湖连在一起,几乎等同于骗子混混之流。但《说文》是东汉时代成书,东汉最迷信,从光武帝刘秀时就信奉各种预言书,而是术士有秘术可以解释使用这些书中知识,所以在《说文》作者的眼中,术士实际与天向通,并不低贱。而与天向通的术士在更早的春秋时代,则是主管祭祀和葬仪的人。孔子是丧葬专家,精通夏商周三代葬仪,周游列国的费用一方面是弟子救济,一方面则是以丧葬为副业。今天谁家办丧事,都会找一个人来指导如何停灵,如何行礼,如何送葬,那么这个人就是儒了。

综上,宁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宁可给贵族有固定收入的人做丧葬,也不要给穷苦百姓做,为啥,前者有钱能买单,这明明是孔子传授弟子的生意经嘛。后来子夏离开曲阜到河南安阳附近研究商礼,到魏文侯拜他为师之前几十年恐怕就是靠的孔子这套为生的。

既然君子是实际存在的阶层,那么君子之道是不是真的存在呢?这要说说君子的特征二。

在春秋及以前的漫长岁月里,各个阶层的构成是相当稳定的,从平头百姓到士,从士到大夫,大夫到国君每一步都非常难,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以秦为例,秦是舜分封的诸侯,到了商朝末年选错了边被一撸到底成了平头百姓,此后百多年因缘际会才成为大夫(子),又百多年直到春秋初年才重新成为诸侯;再说赵,本和秦同枝,运气好在西周就成了大夫(子),但只到战国三家分晋才成为诸侯(君)。

正是因为这种稳定性,君子有了第二个特征永固的铁饭碗。所谓三代穿衣五代吃饭,铁饭碗造就了一个圈子的特殊习惯,即现在所说的上流社会的教养,好比绅士就要要戴礼帽、拿手杖,对女士要彬彬有礼等等,这就是最原始的君子之道了。

到了孔子的时代,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孔子开创私学普及文化,尤其是各国急于强国务于兼并,对人才需求大增,小人们(下层大众)成为君子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这些人急需要有人指导做君子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各国兼并使本来大量原来的君子变成无地的君子,没有财富的支撑自然无法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但已经堕落的他们仍然以君子自居。人员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对君子的理解出现了分化,这就是孔子的君子之道的根本需求所在了。

孔子通过治六经,务私学,总结、规范、指导做君子的行为规范,符合这套规范的人,不管是不是有传承的土地都被称为君子,这也就是二代君子,诸子百家皆以子称呼以是尊重,就是二代君子的标志了。

孔子对君子的追求有目共睹,作为教育界和文化节的表率,孔子自然更倾向于君子的神韵,即君子之道这套行为准则。而世人对君子追求的热情并不亚于孔子,不过世人追求的是君子的表象,即君子背后世袭土地的收益和永固的铁饭碗。那些仕途从商的无不挖空心思削尖脑袋就为了能加官进爵,即使到了汉代,爵位已经不再包含世袭的土地,仍然大票人倾尽家产购买,只为风光一下,君子的魅力可见一斑。

U=1177144752 2409775065 fm=21 gp=0

春秋时代已经是大量君子开始没落的时代,到了战国更甚,各国兼并导致国君数量大幅度减少,而变法则导致被分封土地的卿大夫变少,相对来说拿政府俸禄的士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而这些士还有大量是通过军功升上来的小人,这样君子作为一个阶层逐步消亡,更多的是抽象的概念或者一套行为的准则,而不再包含背后衣食无忧的土地收入。秦汉一统以后,原始的君子基本绝迹,而做到君子准则也变得越来越难,本来衣食无忧,当然可以“为作新词强说愁”,现在要为一日三餐奔波,大多数人自然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后世的中国人就此陷入了分裂,一方面因为没有世袭的土地报障生计所以要为蝇头小利奔波,一方面又仰慕君子的节操,希望人前人后能有君子风范,君子就成了门面的功夫,维护别人的君子形象,也就是给面子的开始了。

再进一步,正是因为多数人都是义利的两面,所以打击对手的时候,只要揭露对手的利的小人面,宣扬自己的君子面,就可以让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所以中国每朝每代不断重演着君子小人之争,直到今天。另一方面,有些人真的做到了君子行为准则,但问题是,正是因为君子是以衣食无忧为基础的行为准则。君子的行为准则以衣食无忧为基础,自然不会有如何衣食无忧的指导,用现在的话讲,谈钱多俗啊。结果这些人或者是安贫乐道或者迂腐偏激,世人人人敬仰却难于深交,不入社会主流。

最后要说的是,君子真的高尚的吗?初代的君子未必,后代的君子却是毫无疑问的,常说的笑话,比尔盖茨脚边放着100美金,他不会去捡,因为弯腰的时间赚的比100美金还多。百万富翁做到拾金不昧是很容易的,但一个饿了三天正缺钱买饭的人做到拾金不昧就很难,这就是管仲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意思。

所以一个人能在君子财力的情况下,做到君子的风范,是值得我们仰视的。

38403f3fa66430f554e723a0

4 thoughts on “何为君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