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序经《匈奴史稿》,略有所思,记录一下:
匈奴最初见于战国末年,大概是因为战国时各国专务扩展,将匈奴和中原国家之间的缓冲部落,如赵国北面的林胡、楼烦,燕国北方的东胡,秦国西北的义渠,或消灭或击溃,使得更北面的匈奴和中原接壤。当时的匈奴由头曼统帅,东面有东胡,西边有月氏都是强敌。头曼向南方的中原国家劫掠,先是惨败于赵国的李牧,后惨败于秦国的蒙恬,所以实力并不强。
考证头曼字义,是万,可以想见,在头曼的时代,匈奴已经开始着手收编整理被中原国家击溃的小部族的残余,有了万蛮之国的底蕴。
到了冒顿时期,一方面冒顿制响箭规约部众,将原来的头曼时期的万蛮之国重新组织整合,使得整个匈奴更有效率,另一方面趁中原正在秦末动荡时期,东灭东胡,西击月氏,消除了东西两面的掣肘,然后南征河套,力量达到顶峰。等到刘邦统一天下率领三十万之众反击时,匈奴控弦之士已经三四十万,最后刘邦被困平城,不得不使用见不得光的阴谋诡计才能脱身。
冒顿字义为圣,大概也是源于他设立制度,左右贤王。
须知,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经济以畜牧为主,衣食都可以从畜牧中自给,但一般日用品、各种工具、尤其是奢侈品根本无法自给。尤其遇到大型自然灾害时,牛羊受到重创,草原上少有能够替代的食物,这时游牧民族就会南下劫掠。
匈奴在经济上,一靠对中原王朝的通商贸易,不能通商则进行掠夺;二是靠击败月氏后接管了西域,西域绿洲国家可以为匈奴提供赋税和物资,同时通过西域的商人可以将中原的产品销售到中东甚至欧洲去谋取利益;三靠阴山。阴山正好在200MM降雨分割线上,阴山以北就是半干旱地区,以草原为主,阴山以南则是树木充裕,汉代的阴山两千里的森林,可以为匈奴提供支撑帐篷、制作车辆所需的木材,森林内的动物可以为匈奴提供打猎的食物,尤其在大型自然灾害时期;葱郁的森林本身也可以作为匈奴的防线。
汉朝通过和亲送礼等手段,经过了几代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代,开始着手解决匈奴问题。首先针对阴山,卫青霍去病几次大规模的征战,将阴山收归西汉。匈奴丢失阴山可谓遭受重创,所以才有“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说法。
此后,汉武帝又通西域,斩断匈奴右臂。以前中原王朝和西域不通,中原的产品都是通过匈奴周转,现在通了西域,匈奴等于少了一份收入,而西域各国逐步依附于汉,则匈奴连这些国家的赋税也没了,等到汉在西域设立都护,则匈奴成了被讨伐的对象,由此匈奴逐步被削弱,最终一只在汉宣帝时投降,另一只不断地西迁,最终消失在中国的视线之中。。。从现在的世界的角度看,这一只最终迁徙到欧洲,称为欧洲人口中的匈人,匈人灭亡了罗马,此后被当地人同化,成为匈牙利的祖先。
可是,为什么匈奴每次被重创会西迁,而向东迁移?
这是因为相对于东边,西边的利益更多。东边只有更落后的如乌桓、鲜卑这些,如果西域一旦被斩断,而匈奴又因为实力不够无法南下掠夺,则经济上就很难自给。
既然西域是匈奴利益所在,为什么作为储君的左贤王驻扎在东方,而不是西方?
一般国家的储君都会在驻扎在国家的紧要处,而匈奴的储君即左贤王,匈奴的左就是匈奴东部地区。虽然匈奴的利益主要在西部,但西域各国威胁不大,即使汉统御下的西域各国也是如此,相对来说,东部的这些蛮族,如乌桓、鲜卑则更难对付,既不能完全铲除,只好由储君来镇压了。事实上,匈奴西迁以后,替代匈奴的正是这些东部的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