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三篇:史官不记史

中国似乎自古就有记录历史的习惯,我们的历史上至三皇五帝,下到唐宋元明清,都有详细的文字记录,尤其是公元前841年以后,几乎每年都被定为正史的记载,可以说是现今所有文明中文字记录最完整的国家。

为什么古人会做如此完整的记录呢?我们的记史习惯又来源于何方呢?可能有人会说,古代有史官,专门记录还有今天的完整记录,但史官真的是记史的嘛?

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作者是太史公司马迁,官拜西汉太史令,的确是正牌的史官。但他写史记的初衷却不是职务的需要,他在自序中讲述他撰写史记的缘由,着重谈到的是父亲司马谈的临终嘱托。当时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作为太史令却没能随行,抑郁而终,临终前拉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嘱托要完成《史记》,司马谈说了三层意思:

  • 一是说,司马家祖上是周王室的太史,当年也是名声显赫,所以希望司马迁也做太史令,能续祖宗之业;
  • 二是说,汉武帝初封泰山不能随行,司马谈觉得很委屈,所以要让司马迁也做太史令,完成刚开了头却没完成的《史记》,司马迁将来能因此扬名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 三是说,历代都称颂周公、孔子,但从孔子死后四百年,史记放绝,司马谈为太史令,看着天下史文荒废,常感恐惧,希望司马迁顾念自己的这个愿望。

细细推敲,前两条司马谈自觉委屈想让司马迁争口气的心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条说史文荒废,常感恐惧就很是奇怪了。司马谈身为太史令,是汉代史官之首,按说记史是职责所在,向政府申请经费,组织人员,写就是了,难道还有人阻拦不让他完成职责?

或许,司马谈是渎职而自感愧疚,可是到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开始动笔的时候竟然真有人出面阻拦,上大夫壶遂就对他写《史记》提出质疑。悬壶说,当年孔子作《春秋》是为了斥责乱臣贼子,你司马迁遇到的,上有汉武帝这样的明君,下是各尽其责的贤臣,你干嘛要写《史记》乱评当今社会呢?按说司马迁做了史官之首,职责所在,当然应该是一句“关你屁事”打发壶遂完事,但司马迁却很郑重的做了回答,说自己写《史记》不是为了讽刺朝廷,而是歌颂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歌颂大汉的和谐社会。

按照我们的一般印象,史官记史要直笔嘛?任何社会总有阴暗面,总有值得批判的东西,如果只是一味的称颂还算的上的直笔嘛?司马迁这么伟大的史学家还要为写《史记》这么伟大的作品做辩护动机,这不是很奇怪的嘛?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记史至少在汉代,并非史官的职权范围。正是因此,司马谈司马迁两代都要小心翼翼的,不敢为《史记》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向西汉政府要求支持。事实上,《史记》在撰写完成后的很长时间里都顶着“私修国史”的罪名被打压,不敢公开。即使到了东汉末年,以王允为首的高级官员还认为它是一部“谤书”。

史官不负责记史,是不是只是汉代的特殊情况呢?下表罗列了二十四史的撰写情况,可供参考:

  • 《史记》西汉·司马迁,私人,太史令
  • 《汉书》东汉·班固,私人,兰台令史、玄武司马
  • 《后汉书》刘宋·范晔,私人,宣城太守
  • 《三国志》西晋·陈寿,私人,著作郎
  • 《宋书》梁·沈约,奉诏,著作郎
  • 《南齐书》梁·萧子显,奉诏,太子中舍人、国子祭酒、侍中、吏部尚书
  • 《魏书》北齐·魏收,奉诏,中书侍郎
  • 《晋书》唐·房玄龄等,奉诏,司空
  • 《梁书》唐·姚思廉,奉诏,著作郎
  • 《陈书》唐·姚思廉,奉诏,同上
  • 《北齐书》唐·李百药,奉诏,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
  •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奉诏,起居舍人、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太常卿、弘文馆、崇文馆学士
  • 《隋书》唐·魏徵等,奉诏,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
  • 《南史》唐·李延寿,奉诏,太子典膳丞、崇文馆学士、符玺郎
  • 《北史》唐·李延寿,奉诏,同上
  •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奉诏,司空、平章事
  •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奉诏,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私人,同上
  •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奉诏,吏部侍郎
  • 《宋史》元·脱脱等,奉诏,中书右丞相
  • 《辽史》元·脱脱等,奉诏,同上
  • 《金史》元·脱脱等,奉诏,同上
  • 《元史》明·宋濂等,奉诏,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 《明史》清·张廷玉等,奉诏,礼部尚书

二十四史当然不能涵盖历代编撰的所有史文,但二十四史是后世钦定的国史或者叫正史,在修史方面有相当的代表意义。

从上表可以看出,前四史皆是由私人撰写,虽然司马迁、班固有史官的背景,但也都被扣上“私修国史”的罪名,都是私人行为。直到晋代并未出现由政府出面组织的正式史文,可见至少在晋代,当时的政府对于记史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撰写国史甚至不在政府职责之内,自然隶属于政府机构的史官除非爱好也不会记史了。

《宋书》和《南齐书》虽然是由政府发起撰写的,但撰写的主角不是史官,而是著作郎这样的文学之臣,这两部史书与其说是政府推动撰写的,不如说是历史爱好者促使政府行动的。尤其是《南梁书》因为措辞不善被梁武帝烧毁后,本来已经不会重写,因为萧子显和梁武帝的关系好,又好这个,自告奋勇接下这个活才有了今天的版本。

从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以史为镜并且大规模撰写史书(二十四史中八部都是在唐代完成),此后国史皆由后代王朝官方撰写,特例只有欧阳修因撰写《新唐书》。政府修史基本都是由部级以上官员牵头,参编的主体人员还是著作郎这样的文学之臣,史官并不主导。

由此可见,中国的历史并非像想象中那样从开始就是由官方主导,而史官不负责记史看来历代如此。

二十四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