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吕尚封齐看周初分封

吕尚,也就是俗称的姜尚,姜子牙。《史记》称: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申都在今河南南阳一带,东海则今山东一带,吕尚以吕氏自称,却在东海上,可知他祖上源自南阳,后来迁移到今山东一带,但没闯出什么名堂,所以仍以吕氏自称以显耀身份。

吕尚据说在朝歌屠过牛,在孟津卖过酒,在周以钓鱼勾搭上周文王,最终辅佐文王、武王两代完成霸业,可以说是克商功劳第一,被分封在营丘,即今山东临淄。那会儿的山东可不是今天GDP全国第一的鱼米之乡,那是东夷之地,蛮荒之地。按道理,功劳第一当然封地任他选,既然吕尚称吕,为什么不封在吕呢?为什么不在富饶的殷商故地找个地方呢?由此,很多人为他鸣不平。但实际上,分封到营丘恐怕是吕尚自己要求的,因为他虽然称吕氏,但他的根基、家族、叔伯兄弟恐怕都在山东,把他封回老家了,也应该算是衣锦还乡了吧。

观察周初分封,除了周原、殷商故地以外,大多数都在各种虚上。比如虞国封在夏虚,鲁封在少昊之虚,卫封在颛顼之虚,陈封在太昊之虚。一般认为虚即废墟,少昊、太昊、颛顼都是上古传说中的帝王,所以这些地方本是帝王之都,是这些古代帝王帝业已逝留下的废墟。但试问,当时人少地多,干嘛非去废墟建国呢?

虚,按《说文》即是丘的意思,丘则是非人为的高地,但虚还有空旷、空虚的意思,为什么代表空旷的虚和代表高地的丘是同意呢?丘古字下一上北,皆因人一般住在丘南,一代表平地,平地以北即丘,由此推断,北是丘,丘之南即是空旷的平地,也就是虚了。所以少昊之丘和少昊之虚实际指的是一个地方,都是指的少昊部族的聚落,也就是为什么两个字可以相通的原因。

虚是有人的聚落,而冠以少昊、太昊、颛顼这些上古传说中的帝王的名号,也就是说这些聚落是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以现代的推断,这些上古帝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所以这些帝王之都的虚,其实就是新石器时代以来有名的文化区域或人口聚集区。从后世帝系一脉的说法来看,这些区域虽然未必同宗,但起码在文化上是相通的,所以相对容易接受新的统治家族。

但吕尚的分封却并不是如此,虽然营丘是吕尚的根基所在,但毕竟是东夷之地,吕尚的家族在克商之前并不显耀,否则也不需要称吕氏了。所以吕尚就国时,出现了身为夷人的莱国和吕尚争营丘的事情。《史记》称莱国没来及参加讨伐殷商的战役,但又不愿意认同吕尚的合法性,所以和吕尚争营丘。这恐怕是把当时的情况以大一统的汉代视角来看待了。东夷即使在殷商时代也没有臣服,周刚克商,东夷怎么会马上成了周的封臣呢?实际的情况应该是,齐国的建立并未受到本地东夷部族的认同,所以他们进行了反抗。

吕尚就国之后,《史记》称: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 “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吕尚“因其俗,简其礼”,也就是顺应他们的风俗,简化他们的礼仪,可知“他们”并不是周民;“人民多归齐”,齐在东夷之地,人民自然是东夷之民,可见通过吕尚的一系列政策,被分封在夷人的聚集地的齐,最终将夷人变成了齐人,周人。这和吴太伯文身断发,同化吴地之民是一样的。

综上,我们来整理一下商周交替时分封的过程。

最初,在新石器时代形成的各个文化区域,通过不断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商周两个大型的文化区域,以及认同他们的周边小的文化区域,周克商以后,对殷商故地进行分封以实现对殷商文化区的分割控制,同时又通过分封各虚将周边的认同商周文化的小文化区域进行控制,这些封国则通过宣扬周文化将附近有人聚落进行同化,形成了早期的西周城市国家。未被同化的部落则被称为夷狄,各诸侯国通过讨伐最终予以兼并。

需要注意的是,周初的分封与其说是裂土分封,不如是依族分封,因为分封主要针对的是人口聚集区,而不是某个地域。当时人少地多,聚落以外的土地没人,即使封给你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多数的国家最多是征伐区域,却没有明确的疆域的原因。

周立国以后分封并没有结束,周不断灭掉周边的夷狄部落,并将夷狄的人口分封出去。比如有名的桐叶封唐,就是周成王灭掉了唐,将唐地的人民分封给自己弟弟唐叔虞,才有了后世的晋国。另外,就是诸侯国内部的分封。随着诸侯国人口的增加,诸侯族内不断的有分支独立出来,或自行开发新的土地,或吞并小的夷狄部落,最终在战国时代形成了有明确的疆域的领土国家。

 

4d086e061d950a7bfcad5bbc09d162d9f2d3c92a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