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

孟子有句名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般理解为,民为贵,国家次之,君为轻。仅从这句话来说,意思不错,但看原文,还是有偏差。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社稷在后世被解释为国家,但国家放在这里,最后一句就解释不通了。所以我们要用它的原意。社,土地神,稷,是谷神,社稷是古人祭祀最多的神灵,可以泛指所有的神灵。此外,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所以君泛指天子、诸侯、大夫。依此可以翻译为:

孟子说:“民为重,神灵次之,君为轻。所以得民心者为天子,得天子心者为诸侯,得诸侯心者为大夫。诸侯危害神灵,就改立诸侯。按规格提供祭品,按规格清洁祭器,按规定时间举行祭祀,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神灵。”

随便搜索一下这句话,现代人的评论多是在强调,一介小民怎么能和君比,主张不切实际等等,似乎孟子在空谈大道理的感觉,这种今人的酸葡萄言论,首先误解了孟子发出此言的初衷。

“民为贵”出自《孟子 尽心下》,尽心是篇目的名字,何为尽心,孟子自解:

尽心者,人之有心,为精气主,思虑可否,然後行之。

说白了,就是干啥事,首先要想清楚,然后再干。作为篇目名,放在今天就是感悟,感想,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杂记。改立诸侯,改立神灵的事情在孟子之前都已经发生过了,试举两例:

春秋时代,齐桓公伐楚,给出的讨伐借口是“尔贡包茅不入”。包茅是在祭祀的时候,用来过滤酒中渣滓的一种植物。这种东西未必有多大价值,但因为楚国没有进贡,致使王室的祭祀有缺,就成了大罪,可以作为战争的借口。这就是孟子所说,诸侯妨碍祭祀神灵的,就要换掉诸侯。

自颛帝以来,都以句龙作为社来祭祀,以柱作为稷来祭祀。到了商汤的时代,发生大旱,商王朝就不再祭祀柱,而改用弃作为稷来祭祀。这就是孟子所言,按规格按时间,祭祀了神灵,但神灵不保佑,那我们就换掉神灵。

君和神都可以变更的,只有民不能被换掉,是恒定不变的,自然民为贵了。所以,孟子说出“民为贵”,并不是他的说教,而是他的感受,是他读史读书后尽心悟出来的道理。

再说,民为贵是不是有道理呢?我们类比到当今的商业社会,这句话就可以改成,用户为贵,商业模式次之,老板为轻。小小一介用户,能放在大老板,如二马一李的眼中吗?但他们不以用户为贵,那迟早就要倒台,不是吗?道理不言自明了吧。

最后要说的是,正是因为民为贵这种思想,每每君肆虐天下的时候,就会有人打出替天行道、为民请命的旗号,如果大家都是君为贵,民的利益和君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民的利益要服从君的利益,试问那些反抗暴政的人又以什么来自己行为的思想基础呢?

至于那些以儒家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所以孟子的言论就如何如何的人,我只能说,对没有思维能力的人,不予置评:)

40961356041849296

P.S. 每读传统经典,都觉得这些被打为为封建阶级服务的理论,比上学的时候学的政治课,更接近现代民主。。。

P.S.P.S 有趣的是,在百度百科上,明明社稷的原始意义写在那里,但同一篇文章里的翻译,还有硬是翻译成读不通的国家,大概是作者觉得孟子如此大师级的人物,怎么会说出神灵这样迷信的东西呢?这种把孟子神秘化,唯物主义化的倾向正是我们了解孟子本意的最大障碍,不是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