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伯事件

《史记》世家第一记载了吴太伯的故事。

大致是讲周太王(就是推演八卦的那个周文王的爷爷)有3个儿子,其中老三最贤,儿子又是圣子姬昌(就是周文王),老大老二想让老三即位,就跑到南方蛮荒之地装野人。后来传到武王即位,伐商得了天下,为感激当年让位的恩情,特地跑到南方找那位大伯公和二伯公的后裔,谁知这两位魅力强,竟然同化了蛮族还建立了国家,武王也不好让人家举家搬离故土,就分封其中一支在原地也就是后来的吴国(被卧薪尝胆的勾践灭掉的国家),又封另一支到北方的虞,做了公爵。而让位的大伯公也被顺便追封,史称吴太伯。

这个让贤的故事很符合儒家一贯的思想,所以也被史记列为世家第一,在姜太公周公之前。但让人感觉未免太完美,就算吴太伯想让位也实在不必那么夸张的举动,即使在400多年后,吴国仍然被视为蛮夷之地,何况那个时候?

最早看到的质疑是柏杨的说法,柏杨以一贯的阴谋论调直接说这是夺嫡阴谋,吴太伯失败后被流放到吴国,并没有什么让贤佳话。但柏杨并没有给出支持他论点的史料。

最近看杨宽的《先秦十讲》也提到这个事情,说法却非常有趣。

先秦十讲

杨宽认为,吴太伯事件实际是被儒家扭曲的本末倒置。吴太伯并非吴太伯而应该是虞太公。这话怎么说呢?原来在周太王时,周就已经开始图谋商的地盘,所以派出自己的大儿子(也就是所谓的吴太伯)跑到虞地(大概在晋南)建立前进基地。这步棋走实在是卓有成效,虞的势力曾一度扩张到商王狩猎之地,甚至后来武王克商也是完全依靠虞国的后勤补给。正因为虞国有大功,所以在定鼎分封时,特别封公爵(封公爵的除了拉拢商人的微子和武王的叔叔,就是虞,姜子牙和周公旦都不是)。而吴国一支则是在后期为压制南方蛮族而特意分封的,也正因此在克商时,并未提到有吴国的助力。

180度大逆转啊,不过貌似合情合理,但历史不容编造。于是,杨宽提出自己的依据,<穆天子传>的记录。

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记录了西周中兴王朝周穆王巡游西方和西王母在昆仑山饮宴的故事,一直以来被作为志怪小说看待。但近年的研究发现其中的记载和金文记载相吻合,所以又被逐步重视起来。杨宽认为,穆天子传最初是北方戎族的口传的历史,最初周穆王为北伐犬戎曾亲自探视北方,而当地的蛮族接待有功被封侯,于是蛮族就将当时的事情作为祖先的荣耀口口相传,直到战国时,魏国史官在地方上采风采到才成书的,其中内容并未受到儒家的扭曲,相对可信。

那儒家为什么要编造吴太伯这样的故事呢?古《书》中有《武成》一篇曾记载牧野之战流血飘橹的景象,孟老夫子看到了,认为武王克商是以至仁伐至不仁,怎么会那么残酷,于是就把这篇给删节了,还留下一句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武成》由此失传,现在只能在其他典籍中看到只字片语。由此推想开来,一个是礼让贤侄后世追封的吴太伯,一个是积心处虑要以臣叛君的虞太公;一个是兄弟礼让的佳话,一个理智分工传贤不传长的现实,当然是前者更合儒家的胃口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